Memcached简介
Memcached是以LiveJurnal旗下Danga Interactive公司的Bard Fitzpatric为首开发的高性能分布式内存缓存服务器。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存key-value数据库,但是不支持数据的持久化,服务器关闭之后数据全部丢失。Memcached使用C语言开发,在大多数像Linux、BSD和Solaris等POSIX系统上,只要安装了libevent即可使用。在Windows下,它也有一个可用的非官方版本(http://code.jellycan.com/memcached/)。Memcached的客户端软件实现非常多,包括C/C++, PHP, Java, Python, Ruby, Perl, Erlang, Lua等。当前Memcached使用广泛,除了LiveJournal以外还有Wikipedia、Flickr、Twitter、Youtube和WordPress等。
在Window系统下,Memcached的安装非常方便,只需从以上给出的地址下载可执行软件然后运行memcached.exe –d install即可完成安装。在Linux等系统下,我们首先需要安装libevent,然后从获取源码,make && make install即可。默认情况下,Memcached的服务器启动程序会安装到/usr/local/bin目录下。在启动Memcached时,我们可以为其配置不同的启动参数。
Memcache配置
Memcached服务器在启动时需要对关键的参数进行配置,下面我们就看一看Memcached在启动时需要设定哪些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作用。
1 -p
2 -U
3 -s
4 -a
5 -l
6 -d 为Memcached服务器启动守护进程;
7 -r 最大core文件大小;
8 -u
9 -m
10 -M 指示Memcached在内存用光的时候返回错误而不是使用LRU算法移除数据记录;
11 -c
12 -v –vv –vvv 设定服务器端打印的消息的详细程度,其中-v仅打印错误和警告信息,-vv在-v的基础上还会打印客户端的命令和相应,-vvv在-vv的基础上还会打印内存状态转换信息;
13 -f
14 -n
15 -t
16 -L 尝试使用大内存页;
17 -R 每个事件的最大请求数,缺省配置为20个;
18 -C 禁用CAS,CAS模式会带来8个字节的冗余;
Redis简介
Redis是一个开源的key-value存储系统。与Memcached类似,Redis将大部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支持的数据类型包括:字符串、哈希表、链表、集合、有序集合以及基于这些数据类型的相关操作。Redis使用C语言开发,在大多数像Linux、BSD和Solaris等POSIX系统上无需任何外部依赖就可以使用。Redis支持的客户端语言也非常丰富,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如C、C#、C++、Object-C、PHP、Python、Java、Perl、Lua、Erlang等均有可用的客户端来访问Redis服务器。当前Redis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国内像新浪、淘宝,国外像Flickr、Github等均在使用Redis的缓存服务。 Redis的安装非常方便,只需从http://redis.io/download获取源码,然后make && make install即可。默认情况下,Redis的服务器启动程序和客户端程序会安装到/usr/local/bin目录下。在启动Redis服务器时,我们需要为其指定一个配置文件,缺省情况下配置文件在Redis的源码目录下,文件名为redis.conf。
Redis配置文件
为了对Redis的系统实现有一个直接的认识,我们首先来看一下Redis的配置文件中定义了哪些主要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作用。
1 daemonize no 默认情况下,redis不是在后台运行的。如果需要在后台运行,把该项的值更改为yes;
2 pidfile /var/run/redis.pid当Redis在后台运行的时候,Redis默认会把pid文件放在/var/run/redis.pid,你可以配置到其他地址。当运行多个redis服务时,需要指定不同的pid文件和端口;
3 port 6379指定redis运行的端口,默认是6379;
4 bind 127.0.0.1 指定redis只接收来自于该IP地址的请求,如果不进行设置,那么将处理所有请求。在生产环境中最好设置该项;
5 loglevel debug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其中Redis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认为verbose。debug表示记录很多信息,用于开发和测试。verbose表示记录有用的信息,但不像debug会记录那么多。notice表示普通的verbose,常用于生产环境。warning 表示只有非常重要或者严重的信息会记录到日志;
6 logfile /var/log/redis/redis.log 配置log文件地址,默认值为stdout。若后台模式会输出到/dev/null;
7 databases 16 可用数据库数,默认值为16,默认数据库为0,数据库范围在0-(database-1 之间;
8 save 900 1保存数据到磁盘,格式为save
9 rdbcompression yes 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持久化到rdb文件 是否压缩数据,默认为yes;
10 dbfilename dump.rdb本地持久化数据库文件名,默认值为dump.rdb;
11 dir ./ 工作目录,数据库镜像备份的文件放置的路径。这里的路径跟文件名要分开配置是因为redis在进行备份时,先会将当前数据库的状态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等备份完成时,再把该临时文件替换为上面所指定的文件。而这里的临时文件和上面所配置的备份文件都会放在这个指定的路径当中,AOF文件也会存放在这个目录下面。注意这里必须指定一个目录而不是文件;
12 slaveof
13 masterauth
14 slave-serve-stale-data yes 当从库同主机失去连接或者复制正在进行,从机库有两种运行方式:如果slave-serve-stale-data设置为yes(默认设置),从库会继续相应客户端的请求。如果slave-serve-stale-data是指为no,除去INFO和SLAVOF命令之外的任何请求都会返回一个错误”SYNC with master in progress”;
15 repl-ping-slave-period 10从库会按照一个时间间隔向主库发送PING,可以通过repl-ping-slave-period设置这个时间间隔,默认是10秒;
16 repl-timeout 60 设置主库批量数据传输时间或者ping回复时间间隔,默认值是60秒,一定要确保repl-timeout大于repl-ping-slave-period;
17 requirepass foobared 设置客户端连接后进行任何其他指定前需要使用的密码。因为redis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一台比较好的服务器下,一个外部的用户可以在一秒钟进行150K次的密码尝试,这意味着你需要指定非常强大的密码来防止暴力破解;
18 rename-command CONFIG “” 命令重命名,在一个共享环境下可以重命名相对危险的命令,比如把CONFIG重名为一个不容易猜测的字符:# rename-command CONFIG b840fc02d524045429941cc15f59e41cb7be6c52。如果想删除一个命令,直接把它重命名为一个空字符”“即可:rename-command CONFIG ““;
19 maxclients 128设置同一时间最大客户端连接数,默认无限制。Redis可以同时打开的客户端连接数为Redis进程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如果设置 maxclients 0,表示不作限制。当客户端连接数到达限制时,Redis会关闭新的连接并向客户端返回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错误信息;
20 maxmemory
21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当内存达到最大值的时候Redis会选择删除哪些数据呢?有五种方式可供选择:volatile-lru代表利用LRU算法移除设置过过期时间的key (LRU:最近使用 Least Recently Used ),allkeys-lru代表利用LRU算法移除任何key,volatile-random代表移除设置过过期时间的随机key,allkeys_random代表移除一个随机的key,volatile-ttl代表移除即将过期的key(minor TTL),noeviction代表不移除任何key,只是返回一个写错误。 注意:对于上面的策略,如果没有合适的key可以移除,写的时候Redis会返回一个错误;
22 appendonly no 默认情况下,redis会在后台异步的把数据库镜像备份到磁盘,但是该备份是非常耗时的,而且备份也不能很频繁。如果发生诸如拉闸限电、拔插头等状况,那么将造成比较大范围的数据丢失,所以redis提供了另外一种更加高效的数据库备份及灾难恢复方式。开启append only模式之后,redis会把所接收到的每一次写操作请求都追加到appendonly.aof文件中。当redis重新启动时,会从该文件恢复出之前的状态,但是这样会造成appendonly.aof文件过大,所以redis还支持了BGREWRITEAOF指令对appendonly.aof 进行重新整理,你可以同时开启asynchronous dumps 和 AOF;
23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AOF文件名称,默认为”appendonly.aof”;
24 appendfsync everysec Redis支持三种同步AOF文件的策略: no代表不进行同步,系统去操作,always代表每次有写操作都进行同步,everysec代表对写操作进行累积,每秒同步一次,默认是”everysec”,按照速度和安全折中这是最好的。
25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记录超过特定执行时间的命令。执行时间不包括I/O计算,比如连接客户端,返回结果等,只是命令执行时间。可以通过两个参数设置slow log:一个是告诉Redis执行超过多少时间被记录的参数slowlog-log-slower-than(微妙),另一个是slow log 的长度。当一个新命令被记录的时候最早的命令将被从队列中移除,下面的时间以微妙微单位,因此1000000代表一分钟。注意制定一个负数将关闭慢日志,而设置为0将强制每个命令都会记录;
26 hash-max-zipmap-entries 512 && hash-max-zipmap-value 64 当hash中包含超过指定元素个数并且最大的元素没有超过临界时,hash将以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大大减少内存使用 来存储,这里可以设置这两个临界值。Redis Hash对应Value内部实际就是一个HashMap,实际这里会有2种不同实现。这个Hash的成员比较少时Redis为了节省内存会采用类似一维数组的方式来紧凑存储,而不会采用真正的HashMap结构,对应的value redisObject的encoding为zipmap。当成员数量增大时会自动转成真正的HashMap,此时encoding为ht;
27 list-max-ziplist-entries 512 list数据类型多少节点以下会采用去指针的紧凑存储格式;
28 list-max-ziplist-value 64数据类型节点值大小小于多少字节会采用紧凑存储格式;
29 set-max-intset-entries 512 set数据类型内部数据如果全部是数值型,且包含多少节点以下会采用紧凑格式存储;
30 zset-max-ziplist-entries 128 zsort数据类型多少节点以下会采用去指针的紧凑存储格式;
31 zset-max-ziplist-value 64 zsort数据类型节点值大小小于多少字节会采用紧凑存储格式。
32 activerehashing yes Redis将在每100毫秒时使用1毫秒的CPU时间来对redis的hash表进行重新hash,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当你的使用场景中,有非常严格的实时性需要,不能够接受Redis时不时的对请求有2毫秒的延迟的话,把这项配置为no。如果没有这么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可以设置为yes,以便能够尽可能快的释放内存;
Redis的常用数据类型
与Memcached仅支持简单的key-value结构的数据记录不同,Redis支持的数据类型要丰富得多。最为常用的数据类型主要由五种:String、Hash、List、Set和Sorted Set。在具体描述这几种数据类型之前,我们先通过一张图来了解下Redis内部内存管理中是如何描述这些不同数据类型的。
Redis对象
Redis内部使用一个redisObject对象来表示所有的key和value。redisObject最主要的信息如图1所示:type代表一个value对象具体是何种数据类型,encoding是不同数据类型在redis内部的存储方式,比如:type=string代表value存储的是一个普通字符串,那么对应的encoding可以是raw或者是int,如果是int则代表实际redis内部是按数值型类存储和表示这个字符串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字符串本身可以用数值表示,比如:”123” “456”这样的字符串。这里需要特殊说明一下vm字段,只有打开了Redis的虚拟内存功能,此字段才会真正的分配内存,该功能默认是关闭状态的。通过Figure1我们可以发现Redis使用redisObject来表示所有的key/value数据是比较浪费内存的,当然这些内存管理成本的付出主要也是为了给Redis不同数据类型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接口,实际作者也提供了多种方法帮助我们尽量节省内存使用。下面我们先来逐一的分析下这五种数据类型的使用和内部实现方式。
- String
常用命令:set/get/decr/incr/mget等; 应用场景:String是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类型,普通的key/value存储都可以归为此类; 实现方式:String在redis内部存储默认就是一个字符串,被redisObject所引用,当遇到incr、decr等操作时会转成数值型进行计算,此时redisObject的encoding字段为int。
- Hash
常用命令:hget/hset/hgetall等 应用场景:我们要存储一个用户信息对象数据,其中包括用户ID、用户姓名、年龄和生日,通过用户ID我们希望获取该用户的姓名或者年龄或者生日; 实现方式:Redis的Hash实际是内部存储的Value为一个HashMap,并提供了直接存取这个Map成员的接口。如图2所示,Key是用户ID, value是一个Map。这个Map的key是成员的属性名,value是属性值。这样对数据的修改和存取都可以直接通过其内部Map的Key(Redis里称内部Map的key为field), 也就是通过 key(用户ID) + field(属性标签) 就可以操作对应属性数据。当前HashMap的实现有两种方式:当HashMap的成员比较少时Redis为了节省内存会采用类似一维数组的方式来紧凑存储,而不会采用真正的HashMap结构,这时对应的value的redisObject的encoding为zipmap,当成员数量增大时会自动转成真正的HashMap,此时encoding为ht。
Redis的Hash数据类型
- List
常用命令:lpush/rpush/lpop/rpop/lrange等; 应用场景:Redis list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也是Redis最重要的数据结构之一,比如twitter的关注列表,粉丝列表等都可以用Redis的list结构来实现; 实现方式:Redis list的实现为一个双向链表,即可以支持反向查找和遍历,更方便操作,不过带来了部分额外的内存开销,Redis内部的很多实现,包括发送缓冲队列等也都是用的这个数据结构。
-
Set 常用命令:sadd/spop/smembers/sunion等; 应用场景:Redis set对外提供的功能与list类似是一个列表的功能,特殊之处在于set是可以自动排重的,当你需要存储一个列表数据,又不希望出现重复数据时,set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且set提供了判断某个成员是否在一个set集合内的重要接口,这个也是list所不能提供的; 实现方式:set 的内部实现是一个 value永远为null的HashMap,实际就是通过计算hash的方式来快速排重的,这也是set能提供判断一个成员是否在集合内的原因。
-
Sorted Set
常用命令:zadd/zrange/zrem/zcard等; 应用场景:Redis sorted set的使用场景与set类似,区别是set不是自动有序的,而sorted set可以通过用户额外提供一个优先级(score)的参数来为成员排序,并且是插入有序的,即自动排序。当你需要一个有序的并且不重复的集合列表,那么可以选择sorted set数据结构,比如twitter 的public timeline可以以发表时间作为score来存储,这样获取时就是自动按时间排好序的。 实现方式:Redis sorted set的内部使用HashMap和跳跃表(SkipList)来保证数据的存储和有序,HashMap里放的是成员到score的映射,而跳跃表里存放的是所有的成员,排序依据是HashMap里存的score,使用跳跃表的结构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查找效率,并且在实现上比较简单。
Redis的持久化
Redis虽然是基于内存的存储系统,但是它本身是支持内存数据的持久化的,而且提供两种主要的持久化策略:RDB快照和AOF日志。我们会在下文分别介绍这两种不同的持久化策略。
Redis的RDB快照
Redis支持将当前数据的快照存成一个数据文件的持久化机制,即RDB快照。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理解的,但是一个持续写入的数据库如何生成快照呢?Redis借助了fork命令的copy on write机制。在生成快照时,将当前进程fork出一个子进程,然后在子进程中循环所有的数据,将数据写成为RDB文件。
我们可以通过Redis的save指令来配置RDB快照生成的时机,比如你可以配置当10分钟以内有100次写入就生成快照,也可以配置当1小时内有1000次写入就生成快照,也可以多个规则一起实施。这些规则的定义就在Redis的配置文件中,你也可以通过Redis的CONFIG SET命令在Redis运行时设置规则,不需要重启Redis。 Redis的RDB文件不会坏掉,因为其写操作是在一个新进程中进行的,当生成一个新的RDB文件时,Redis生成的子进程会先将数据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然后通过原子性rename系统调用将临时文件重命名为RDB文件,这样在任何时候出现故障,Redis的RDB文件都总是可用的。同时,Redis的RDB文件也是Redis主从同步内部实现中的一环。 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RDB有他的不足,就是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那么我们的RDB文件中保存的数据并不是全新的,从上次RDB文件生成到Redis停机这段时间的数据全部丢掉了。在某些业务下,这是可以忍受的,我们也推荐这些业务使用RDB的方式进行持久化,因为开启RDB的代价并不高。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无法容忍数据丢失的应用,RDB就无能为力了,所以Redis引入了另一个重要的持久化机制:AOF日志。
Redis的AOF日志
AOF日志的全称是append only file,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来,它是一个追加写入的日志文件。与一般数据库的binlog不同的是,AOF文件是可识别的纯文本,它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的Redis标准命令。当然,并不是发送发Redis的所有命令都要记录到AOF日志里面,只有那些会导致数据发生修改的命令才会追加到AOF文件。那么每一条修改数据的命令都生成一条日志,那么AOF文件是不是会很大?答案是肯定的,AOF文件会越来越大,所以Redis又提供了一个功能,叫做AOF rewrite。其功能就是重新生成一份AOF文件,新的AOF文件中一条记录的操作只会有一次,而不像一份老文件那样,可能记录了对同一个值的多次操作。其生成过程和RDB类似,也是fork一个进程,直接遍历数据,写入新的AOF临时文件。在写入新文件的过程中,所有的写操作日志还是会写到原来老的AOF文件中,同时还会记录在内存缓冲区中。当重完操作完成后,会将所有缓冲区中的日志一次性写入到临时文件中。然后调用原子性的rename命令用新的AOF文件取代老的AOF文件。 AOF是一个写文件操作,其目的是将操作日志写到磁盘上,所以它也同样会遇到我们上面说的写操作的5个流程。那么写AOF的操作安全性又有多高呢。实际上这是可以设置的,在Redis中对AOF调用write(2)写入后,何时再调用fsync将其写到磁盘上,通过appendfsync选项来控制,下面appendfsync的三个设置项,安全强度逐渐变强。
-
appendfsync no 当设置appendfsync为no的时候,Redis不会主动调用fsync去将AOF日志内容同步到磁盘,所以这一切就完全依赖于操作系统的调试了。对大多数Linux操作系统,是每30秒进行一次fsync,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上。
-
appendfsync everysec
当设置appendfsync为everysec的时候,Redis会默认每隔一秒进行一次fsync调用,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但是当这一次的fsync调用时长超过1秒时。Redis会采取延迟fsync的策略,再等一秒钟。也就是在两秒后再进行fsync,这一次的fsync就不管会执行多长时间都会进行。这时候由于在fsync时文件描述符会被阻塞,所以当前的写操作就会阻塞。所以结论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Redis会每隔一秒进行一次fsync。在最坏的情况下,两秒钟会进行一次fsync操作。这一操作在大多数数据库系统中被称为group commit,就是组合多次写操作的数据,一次性将日志写到磁盘。
- appednfsync always 当设置appendfsync为always时,每一次写操作都会调用一次fsync,这时数据是最安全的,当然,由于每次都会执行fsync,所以其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选择
我这段时间在用Redis,感觉挺方便的,但比较疑惑在选择内存数据库的时候到底什么时候选择redis,什么时候选择memcache,然后就查到下面对应的资料,是来自redis作者的说法(stackoverflow上面 。
You should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performances. Redis is faster per core with small values, but memcached is able to use multiple cores with a single executable and TCP port without help from the client. Also memcached is faster with big values in the order of 100k. Redis recently improved a lot about big values (unstable branch) but still memcached is faster in this use case. The point here is: nor one or the other will likely going to be your bottleneck for the query-per-second they can deliver. You should care about memory usage. For simple key-value pairs memcached is more memory efficient. If you use Redis hashes, Redis is more memory efficient. Depends on the use case. You should care about persistence and replication, two features only available in Redis. Even if your goal is to build a cache it helps that after an upgrade or a reboot your data are still there. You should care about the kind of operations you need. In Redis there are a lot of complex operations, even just considering the caching use case, you often can do a lot more in a single operation, without requi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client side (a lot of I/O is sometimes needed). This operations are often as fast as plain GET and SET. So if you don’t need just GEt/SET but more complex things Redis can help a lot (think at timeline caching).
有网友翻译如下:
没有必要过多的关注性能。由于Redis只使用单核,而Memcached可以使用多核,所以在比较上,平均每一个核上Redis在存储小数据时比Memcached性能更高。而在100k以上的数据中,Memcached性能要高于Redis,虽然Redis最近也在存储大数据的性能上进行优化,但是比起Memcached,还是稍有逊色。说了这么多,结论是,无论你使用哪一个,每秒处理请求的次数都不会成为瓶颈。
你需要关注内存使用率。对于key-value这样简单的数据储存,memcache的内存使用率更高。如果采用hash结构,redis的内存使用率会更高。当然,这些都依赖于具体的应用场景。
你需要关注关注数据持久化和主从复制时,只有redis拥有这两个特性。如果你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缓存在升级或者重启后之前的数据不会丢失的话,那也只能选择redis。
你应该关心你需要的操作。redis支持很多复杂的操作,甚至只考虑内存的使用情况,在一个单一操作里你常常可以做很多,而不需要将数据读取到客户端中(这样会需要很多的IO操作 。这些复杂的操作基本上和纯GET和POST操作一样快,所以你不只是需要GET/SET而是更多的操作时,redis会起很大的作用。
对于两者的选择还是要看具体的应用场景,如果需要缓存的数据只是key-value这样简单的结构时,我在项目里还是采用memcache,它也足够的稳定可靠。如果涉及到存储,排序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时,毫无疑问选择redis。
关于redis和memcache的不同:
redis和memecache的不同在于[2]:
存储方式:
memecache 把数据全部存在内存之中,断电后会挂掉,数据不能超过内存大小
redis有部份存在硬盘上,这样能保证数据的持久性,支持数据的持久化(笔者注:有快照和AOF日志两种持久化方式,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配置文件快照参数,要不就很有可能服务器频繁满载做dump 。 ## 数据支持类型:
redis在数据支持上要比memecache多的多。 ## 使用底层模型不同:
新版本的redis直接自己构建了VM 机制 ,因为一般的系统调用系统函数的话,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去移动和请求。 ## 运行环境不同:
redis目前官方只支持Linux 上去行,从而省去了对于其它系统的支持,这样的话可以更好的把精力用于本系统 环境上的优化,虽然后来微软有一个小组为其写了补丁。但是没有放到主干上 ## 总结一下,
有持久化需求或者对数据结构和处理有高级要求的应用,选择redis,其他简单的key/value存储,选择memcache。
本文由 周宇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前请务必署名
最后编辑时间为:2017-07-30 10:06:42